账号:
密码:
建筑电气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查看: 22104|回复: 28

[求助] 为什么10平方以上的电线是多股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4 20: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注册

×
为什么10平方毫米以上的电线是多股的?而不是单股的呢?
     
发表于 2011-10-14 20: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弄一根单股大截面的铜棒,弯弯试一下,保准就知道了。{:titter:}
发表于 2011-10-14 21: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便已经是多股的,如果让你布放100m,就有体会了。
     
发表于 2011-10-14 21: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尺短寸长 于 2011-10-15 12:16 编辑

6平方毫米以上的线就没有单股的了。根据电流的趋肤效应电线还是多股铜线好。

6平方毫米及以下多股铜线的载流量要大一点,但价格自然比单股铜线来得贵些。
发表于 2011-10-14 21: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911room 于 2011-10-14 21:33 编辑

如果多股线芯间不是彼此绝缘的,谈不上降低趋肤效应,只是提高挠度罢了。

工频,即便考虑谐波影响,起趋肤效应也很小。只有高频(100kHz以上),趋肤才明显,因此,收音机的天线线圈才使用多股漆包线,线芯间彼此绝缘。
     
发表于 2011-10-14 21: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911room


多股线解决挠度问题是无疑的,但同截面的多股线载流量大于单股线,为什么?  {:24:}
     
发表于 2011-10-14 21: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进口高级开关柜母排采用C型空心铜管,不就是利用了电流的趋肤效应吗(是50Hz啊)?
     
发表于 2011-10-14 21: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C型空心铜管有非常大的制造难度,尤其是连接部位。
     
发表于 2011-10-14 21: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度了一下,不知对否?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1622634.html
相同截面积的多股铜芯线与单股铜芯线的载流量是否相同?

最佳答案
相同截面的多股线比单芯线载流高,因为电流主要沿导线表面通过,称导线的集肤效应。
     
发表于 2011-10-14 21: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了,架空的钢筋铝绞线(50Hz),也无疑是利用了导线的集肤效应。
发表于 2011-10-14 21:5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911room 于 2011-10-14 21:59 编辑

应理解为等效截面。

只有线芯彼此绝缘,才能将趋肤效应分散到每一根线芯,否则,就只有最外层线芯电流密度大。

本人觉得,C型空心管是为了节约空间,且弯曲方向不受限制,而非考虑趋肤。尺兄可按公式计算一下50HZ的趋肤深度。
     
发表于 2011-10-14 22: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911room

这方面我不懂,只是听厂家技术人员这样介绍,说是C型空心管利用了电流的趋肤效应,可以节省铜材,但制造技术得超一流才行。没花时间研究。{:loveliness:}
     
发表于 2011-10-14 22: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线芯彼此绝缘,才能将趋肤效应分散到每一根线芯——这毫无疑义。

但是,线芯彼此紧贴,是否趋肤效应就完全丧失?

怎样才能解释同截面的多股线载流量大于单股线?
发表于 2011-10-14 22:3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911room 于 2011-10-14 23:26 编辑



    关键是多股线的截面积是如何定义的,美国的AWG的对应情况是这样的:
例如:
单股14 AWG 对应 多股16 AWG
单股12 AWG 对应 多股14AWG,等等
所以,看着同截面“数”的多股载流量大于单股,多股实际截面积是大于单股的。
发表于 2011-10-14 22: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那个空心管,恐是销售的忽悠,偷换概念,按公式一算便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热帖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建筑电气》杂志官方论坛 ( 蜀ICP备06020337号-1  

GMT+8, 2025-7-4 01:21 , Processed in 0.079764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