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以诚
发表于 2012-5-3 17:54:57
治学以诚
发表于 2012-5-3 17:57:06
尺短寸长
发表于 2012-5-3 17:57:37
发言之前,是否应该先对 20℃ 的问题认个错?
尺短寸长
发表于 2012-5-3 17:59:32
老诚作为版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很重要的。
入门者
发表于 2012-5-3 20:46:43
引自56#尺总发言:电缆有耐冲击过电压指标,就认为雷击或操作过电压不成问题了吗?
操作过电压属暂时工频过电压,雷击过电压属瞬态过电压,这在王老的书中已有详细论述,这里提醒一点SPD没有睡大觉。
入门者
发表于 2012-5-3 20:49:41
引自57#尺总发言:电这还用说?434.3.2 规定的目的,就在于此,难道不是?
原来配电线路的保护目的是这样,第一次听说。
“配电线路的保护”,这是规范的大条目。顾名思义,此大条目下的内容,是保护配电线路的。难道“过负荷保护”的确目的不是为了保护配电线路----电线电缆,也是为了测定一下是不是已发生“过载”而设置的,仅仅起一个检测作用。检测作用与保护作用有天壤之别,决不能混为一谈。短路和过负荷保护,都是为了配电线免于损坏的,不要忘了这根本目的。
线路老化必须有一套新方法进行测量,要预先防范,这也是规范不足之处。电气火灾很大一部分是线路老化引起,这靠短路保护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正像过负荷保护不能消除线路老化一样的。
入门者
发表于 2012-5-3 20:54:03
再引56#尺总发言:这个极小概率是如何得出的?
反过来说概率是很大了,请说说在“距电缆的始端 0.1m 处”或“距电缆的始端 1.0m 处”,电缆内部发生短路概率很大的原理和事实依据。
为了做试验,在上述处,在有外护层、铠装层、内护层、绝缘层内的铜导体之间要故意造成短路,还真的很难呢。
尺短寸长
发表于 2012-5-3 20:57:58
这里提醒一点SPD没有睡大觉。入门者 发表于 2012-5-3 20:46 http://www.jzdq.net.cn/club/images/common/back.gif
SPD 当然会起作用。但是别忘了,绝缘出现问题的电缆,靠 SPD 也是保不住的。
短路保护的目的,就在于发生故障时,能保证导体的线芯温度不超过限值。
尺短寸长
发表于 2012-5-3 21:02:41
目前的 TN、TT 系统,有没有行之有效预测绝缘老化的手段?
434.3.2 规定,难道不是为了及时切断故障?难道不是为了防止事故扩大或将对周围的危害降至最低?
尺短寸长
发表于 2012-5-3 21:06:15
反过来说概率是很大了,请说说在“距电缆的始端 0.1m 处”或“距电缆的始端 1.0m 处”,电缆内部发生短路概率很大的原理和事实依据。
入门者 发表于 2012-5-3 20:54 http://www.jzdq.net.cn/club/images/common/back.gif
难道是“非黑即白”?
似乎我没说过:“距电缆的始端 0.1m 处”或“距电缆的始端 1.0m 处”,电缆内部发生短路概率很大。
尺短寸长
发表于 2012-5-3 21:12:24
“距电缆的始端 0.1m 处”或“距电缆的始端 1.0m 处”(包括“若短路发生在距始端1m、2m、3m、4m、5m、10m……”)是和嘿版、老诚讨论“电缆始端”算短路电流的举例,因为这个“电缆始端”的短路电流与“距电缆的始端 0.1m 处”或“距电缆的始端 1.0m 处”(包括距始端1m、2m、3m、4m、5m、10m……)的短路电流,在工程计算方面,可以忽略。
不是说概率很大。
入门者在哪里发现我这样说了,或者我的言论有这个意思,可以指正一下。
治学以诚
发表于 2012-5-3 21:15:59
尺短寸长
发表于 2012-5-3 21:24:45
就整根电缆而言,由于制造、运输、施工、运行等诸多环节会造成电缆的某个环节(某点)率先出现问题,故障往往就发生在这处最为薄弱的环节处。
434.3.2 规定,应该是正确的规定。
但我确实没搞明白 54# 楼的问题:
不改变截面的高压单根电缆,验算热稳定时,为何可按不超过电缆制造长度的末端发生短路来确定?
尺短寸长
发表于 2012-5-3 21:30:24
请别搞混了。
校电缆热稳定,温度已经包括在K里面了。
IIt
治学以诚 发表于 2012-5-3 21:15 http://www.jzdq.net.cn/club/images/common/back.gif
老诚自己搞混还是尺短搞混?{:lol:}
不是您老人家在计算接地故障时,取导体线芯计算温度为 20℃ 的电阻,代入计算公式,得出一个所谓的“L=13/(1/25+1/16)=126米”。
老诚啊老诚,贵人多忘事?
治学以诚
发表于 2012-5-3 21: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