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建筑电气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查看: 6507|回复: 16

闻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获保留之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9 10: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注册

×
http://luchuan.blog.sohu.com/131358986.html

闻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获保留之后(2009-07-30 12:35:32)
梁思成 林徽因 金岳霖 故居 文化遗产 保护 文化  分类:声音

闻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获保留之后



    昨天下午,北京市文物局给我发来传真和邮件:“7月28日我局会同市规划委专题研究了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保护问题,已责成建设单位调整建设方案,在建设规划上确保院落得以保留。”同时表示,清华大学新林院8号梁思成、林徽因故居(那里是他们1946年至1951年的住所,是他们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为解放军绘制北平文物地图,编写《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书写《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抢救景泰蓝工艺的地方)也将得到保护。这实在是意外之喜。这份文件还表示,各区县文委的普查队伍,要统筹做好四合院等传统建筑的调查保护工作,欢迎社会各方对发现具有保护价值的文化遗产提供线索并共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继续坚持旧城整体保护的原则。

    北京市文物局孔繁峙局长专嘱局办公室工作人员打电话给我,对我呼吁保护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表示感谢。这让我非常感动。作为一名报道北京城市建设的记者,和梁思成的研究者,我可能比其他朋友了解更多梁思成、林徽因的故事,也因此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在这个时候站出来说话,也是别无选择。

    因为有关方面不知情,北总布胡同24号梁思成、林徽因故居险些被拆掉,这也使我深深自责。虽然我在2004年应《北京青年报》编辑赵晓笠女士之约,写过一篇介绍此处故居的短文,但只有这样一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能多写一些,让各个方面多了解些情况,可能就会避免这次折腾了。市政协文史委路舒平副主任今年春节拜访郑孝燮先生,郑老对她说,日本要为梁思成先生建纪念碑,感谢他在二战中保护京都、奈良,我们也应该以适当的方式纪念梁思成先生,否则,实在是说不过去。我到市政协开会,路主任非常关切地与我谈起此事,我说梁思成先生在北京住过好几处地方,北总布胡同24号和新林院8号最有代表性,应该保护下来,国家文物局和清华大学对新林院8号已有保护之意,最要紧的就是北总布胡同24号。路主任就请我写一份保护梁思成故居的建议稿。因为这事儿那事儿,我拖拖拉拉。就在这个时候,得知北总布胡同拆迁的消息。7月10日以来,我为这处故居的保存所写的四篇文章,皆是在绝望之中对自己灵魂的拯救,竟在这么多朋友,那么多未曾谋面的朋友们心中引起强烈共鸣,实在是巨大的荣幸——同时,更加深了我的自责。

    在这个事件中,我看到了负责任的政府官员形象。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黄艳主任读到我的文章后,主动打电话向我了解情况,刘玉民副主任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叫停拆迁;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主动约见我了解情况,以坚定的态度表示要保护这处故居,并澄清对名人故居保护政策的认识。他动情地说:“一个城市能不留下自己的足迹吗?能不留下让我们感动的历史记忆吗?我们不能以建筑价值来论名人故居的价值,可能最普通的房子,才最让我们感动。”上周三下午,我看到前一天《北京晚报》上北京市文物局文保处有关负责人的言论,很不能理解,给孔繁峙局长拨去一个电话,那几天他正在宽沟开会,不了解具体情况,他跟我说:“我要回去问问,把这个事情处理好。”前天一早,我接到了孔局长的电话,他说,局里的态度是,这处故居不能拆除,要坚决地保下来。就在今天下午我回家的路上,还接到他热情洋溢的电话,说文物局执法大队已向建设单位发出通知,北总布胡同12号金岳霖故居也要保护下来。“对旧城进行整体保护,就是任何一个四合院都不能拆了,”我听到电话里他急切的声音,“现在不能只谈挂牌文物的保护,如果只保护挂牌文物,北京还要拆多少东西啊?只保护挂牌文物,这个概念已经过时了!”

    这段时间我发表的言论或有偏激之处,我们的官员不但容忍了,还在昨天逐一作出积极而正面的回应,特别是“继续坚持旧城整体保护的原则,对于旧城胡同四合院提出严格要求,严格按照有关规划及修缮、改善、疏散的原则进行保护修缮”,这一条非常重要,亟待在文保区之外尚未被拆毁的老城区得以有力施行。2005年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完成的《胡同保护规划研究》显示,2003年北京老城区的胡同还有1571条,其中保护区之内660多条,保护区之外900多条。保护区之外的这900多条,也是我们的心肝宝贝啊!岂能不被纳入整体保护的范围!

     还有“要求各区县文委的普查队伍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继续深入调查,统筹做好四合院等传统建筑的调查保护工作,尤其是对列入建设区域的要采取保护措施”,这一条也非常重要。对北京旧城来说,弄清文化遗产的家底,第三次文物普查也许是最后的机会了。现在,拆的力量很大,修的力量也很大,不弄清家底,就是修也会把那些有文物价值的老房子修坏了,甚至修没了。所以,文物部门的朋友们,抓紧最后的机会啊!我深知你们往往承受着巨大压力,因为总有人错误地把你们的工作跟GDP对立起来。越是在这个时候,你们越是要记住孔子所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第九)请相信,子孙后代会记住你们今天的每一分努力!

    回到孔局长的那句话:“任何一个四合院都不能拆了。”这句话,2003年4月,刘淇书记说过。也是在那一年的9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对谢辰生先生关于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来信作出批示:“赞成,要注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古都风貌,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各有关方面都要大力支持。”同年9月8日,温家宝总理在谢辰生先生的同一封来信上作出批示:“保护古都风貌和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建设的一件大事,各级领导必须提高认识,在工作中注意倾听社会各界的意见,严格执行城建规划,坚决依法办事,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不断改进工作。”(引自北京城市规划学会:《胡同保护规划研究》,2005年2月,第33页)这样的精神,正需要落实在每一个四合院的保护中。唯此,2005年1月由国务院批准的要求整体保护旧城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才能得到不折不扣的实施。我也知道,旧城内还在施行的那些成片拆除的危改项目,要全部停下来还有相当难度,光靠孔局长一个人是顶不住的。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顶吧!

    在这个事件中,我真实感受到了“负责报道一切”的《新京报》精神,作为北京的市民,我为我们的城市拥有这样一份报纸而感到骄傲;《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众多新闻媒体的同仁们,以不妥协的职业信念,作出忠实于事实的报道,发表令人信服的评论;在新浪网的调查中,网友们以压倒性的多数,支持保留北总布胡同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并恢复原貌(占76.7%),支持加大对北京名人故居的文物普查力度(占80.5%),支持扩大保护范围,对全城的胡同四合院“应保尽保”(占80.4%)。谢辰生先生在病榻上一而再、再而三地与有关部门联系,敦促保护;徐苹芳先生一次次在媒体上公开表态,支持保护;北京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的委员们赴现场察看,吁请保护;开发商难能可贵地表示“听政府的”;非政府组织——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积极行动,他们的意见虽然尖锐,政府部门也笑纳了。可以说,这一事件,与2007年东四八条历史街区、西四北大街历史街区的保护一样,标志着北京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时代的到来。我深知,这个过程不会是一马平川,好在,它已经开始了!

    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上正常地发表意见,甚至是不同的意见,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北京晚报》的“未名”先生,您供职的是一份有着光荣传统的媒体,我欢迎您指名道姓地对我提出任何不同的,甚至是批评性的意见,在公共事务的讨论中,您和我都平等地享有发表意见的权利,但请您不要用“迫不及待地脱下理性的外衣”那样的字眼来描述我,更没有必要说同情旧城保护的人士“不明真相”,也请您不要曲解我的那位朋友在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落泪的故事——他落泪,只是因为热爱北京;我这样写,只是为了释放一些内心的痛苦。也许,您以“未名”二字署名,是因为另有苦衷。没关系,如果哪一天我们相识,就在一起喝杯啤酒吧!

    昨天——2009年7月28日,是我无比幸福的一天。这一天,我陪同康乃尔大学的韩涛教授(Thomas H. Hahn)访问河北正定(又是一位外国朋友,“未名”先生不要见怪啊),踏访梁思成、林徽因夫妇1933年从北总布胡同出发,到这里调查、发现、测绘的开元寺钟楼(建于唐代)、县文庙大成殿(建于唐末或五代初年)、隆兴寺摩尼殿(建于北宋)等雄伟的古代建筑,看到它们得到悉心保护,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同学们利用暑假时间,像当年梁思成、林徽因那样,握着笔和尺,攀上高高的梯子,再一次测绘这些伟大建筑的每一个构件,心中无比欣慰。

    站在开元寺的唐代地层上,眼前是风格豪劲的中国现存唯一的唐代钟楼,我接到了北京市文物局打来的电话,收到了孔繁峙局长转来的问候,得知文物局和规划委员会刚刚开会商定保护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诸项事宜,我的心情难以言表。

    那一刻,看着身边忙碌着的天津大学的小梁思成、小林徽因们,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华文明为什么历尽数千年磨难而不曾中断——正是因为我们民族的心灵中有一种永远也磨不掉的本能。这种本能,在梁思成《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是这样呈现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0: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天棚匠已将转轮藏殿所需用的架子搭妥。以后两天半——由早七时到晚八时——完全在转轮藏殿、慈氏阁、摩尼殿三建筑物上细测和摄影。其中虽有一天的大雷雨雹,晚上骤冷,用报纸辅助薄被之不足,工作却还顺利。这几天之中,一面拼命赶着测量,在转轮藏平梁叉手之间,或摩尼殿替木襻间之下,手按着两三寸厚几十年的积尘,量着材梁栱斗,一面心里惦记着滦东危局,揣想北平被残暴的邻军炸成焦土,结果是详细之中仍多遗漏,不禁感叹“东亚和平之保护者”的厚赐。(《梁思成全集》第二卷,第6页)



    彼时,已侵占我国东北三省的日寇又占领承德,基本上控制了热河,直逼长城一线,很快占领唐山、蓟县,越过平谷、三河,攻占密云,进攻怀柔,突破中国军队防线,继续南进,使北平在其枪口之下。

    国难当头之际,梁思成、林徽因冒着枪林弹雨,对华北大地上的古代建筑进行抢救性调查测绘,心之所系,正如前面引文所述,“一面心里惦记着滦东危局,揣想北平被残暴的邻军炸成焦土”,“一面拼命赶着测量”。这样的情况,他们已习以为常——“手按着两三寸厚几十年的积尘”,“晚上骤冷,用报纸辅助薄被之不足”。后来,病弱的林徽因过早地去世,朋友们向梁思成叹道,都是她跟着你在外面受苦啊!这样的苦,却让他和她的心,是那样的甜。

    站在开元寺钟楼前,当年林徽因身穿旗袍攀上这处唐构梁架上的美丽身影浮现在我眼前。还是在几年前,梁从诫先生身体康健时,我捧着林徽因的这张照片,跟他调皮道:“您母亲好厉害哟,穿着旗袍就爬上去了,什么诀窍啊?”梁先生还以同样的调皮:“这是我们梁家的秘密!”

    1998年底,梁先生告诉我:“我们家在北总布胡同的那个院儿,还在!”这让我大喜过望。转过年,他老人家和夫人方晶老师就领着我去了,折入那条小夹道,左手一拐,就进了大门。

    这处院落残破了。现在,更加残破了。那么,就让我们把它修复吧!

    今天下午,北京城市服务管理广播请我作了一期节目,主题是名人故居的保护。主持人张锋先生提了一个好问题:梁思成、林徽因的故居应该如何保护呢?是按照图纸重建么?但梁思成、林徽因他们自己就很反对建假古董的行为,你怎么看,有什么建议?

    我的回答是:尽管我不提倡复建古建筑,但我主张完整地修复这处故居,使它成为我们和子孙后代纪念他们的场所;我们不是在建假古董,24号院还保留着大量珍贵的历史信息,我们是在修复一个真实的场所,也是真实表达我们崇高情感的场所;这样的行为只会让我想起波兰的华沙,二战时,华沙百分之八十五的历史建筑遭到毁坏,可波兰人民在战争结束后,严格按照保存下来的图纸,以十几万人,义务劳动量数十万工时,历时五年,庄严修复了这个历史名城。重获新生的华沙被整体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因为它“表明了努力保留波兰传统文化环境的真切心情,并以经典的方式显露了20世纪下半叶重建技术的功效……”。

    就让我们庄严地修复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吧!我的手中,正握着林徽因在1936年写给美国友人费慰梅的信中手绘的那张北总布胡同寓所的平面图。我们还能找到更多的这处院落的老照片和相关资料。就让我们严格按照这些文献,以经典的方式让它重获新生吧。

    我们欠他们的情已欠得太久,尽管他们不需要我们偿还,我们也必须作出努力。难道不是吗?





王军



2009年7月29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0: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北京市文物局7月28日发给我的邮件全文:



北京市文物局会同市规划委共同研究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院建筑遗存保护问题



    1. 7月28日我局会同市规划委专题研究了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保护问题,已责成建设单位调整建设方案,在建设规划上确保院落得以保留。

    2.邀请专家参与指导院落的保护方式、方法,制定具体保护措施,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尽快落实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保护问题。

    3. 梁思成1946年到1954年的居所位于清华大学内(新林院8号),不仅见证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创建的历史、新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起步,而且从这里诞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方案。我局将与规划、校方等共同研究,做好相关建筑的保护工作。

    4. 已要求各区县文委的普查队伍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继续深入调查,统筹做好四合院等传统建筑的调查保护工作,尤其是对列入建设区域的要采取保护措施。严格按照文物法和文物普查认定的相关标准做好相关建筑保护的同时,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同时欢迎社会各方对发现具有保护价值的文化遗产提供线索并共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5.继续坚持旧城整体保护的原则,对于旧城胡同四合院提出严格要求,严格按照有关规划及修缮、改善、疏散的原则进行保护修缮。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0: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langjianlawyer.i.sohu.com/blog/view/202163731.htm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 北京市文物局长称不知情(图) 转发(2)   评论(3) 01月27日 18:25
2012年01月27日07:36:52  来源: 新京报   


  
  
         
   







  昨日,一名小女孩从废墟上走过。位于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梁林故居”已被拆除。记者 孙纯霞 摄
  昨日,有文保人士向本报爆料称,原本计划恢复原貌的“梁林故居”现已被拆。本报记者实地探访后发现情况属实。

  门楼的屋顶只剩几根房梁

  昨日,记者来到位于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梁林故居所在地,发现房子已经基本被拆掉,只剩门楼旁一小间。

  门楼的屋顶只剩几根房梁,从门楼走进去后可见一片残砖烂瓦,门楼旁边的倒座房已全部被拆。

  北总布胡同24号院原是一座两进四合院,坐北朝南。现在,四合院第一进北房的位置是一座3层小楼,3层小楼前后的建筑全部被拆掉。在被拆掉的建筑中,一部分为红砖建筑,一部分为青砖建筑。梁林故居南临的一栋居民楼上,写着红色的“拆”字并用圆圈起来,但并没有被拆除。

  “倒座房和第二进北房去年被拆”

  梁林故居北侧的北总部胡同12号原为这个院落的后罩房,曾为哲学家金岳霖居住。现居于此的刚女士称,梁林故居的倒座房和第二进北房大约是2011年10月左右被拆掉的。

  1931年至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此租住(当时的门牌是3号),他们的小儿子梁从诫也在这里出生。这一时期是两人对中国建筑史及文物保护做出重要贡献的时期。梁家的客厅成为京城有名的文化沙龙“太太的客厅”。

  2009年,因涉及商业项目,24号院门楼及西厢房被先后拆除。2009年7月11日,此事经本报独家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关注。去年1月11日,在东城区人代会(临时)二次会议上,该区文委主任李承刚表示,“梁林故居”已被列为普查文物,在居民腾退完毕后,这个院子将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修缮。

  - 回应

  “目前考虑方案是复建梁林故居”

  市文物局局长表示此前不知故居被拆一事,复建最终方案还未出炉

  昨日,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表示,此前其并不知晓“梁林故居”被拆一事,也是昨日才从文保人士处获知的,已责成东城区文委调查。目前考虑的方案是复建梁林故居,但最终方案还未出炉,整个复建工程需等3层小楼上的住户全部搬走才行。

  文保人士曾一智表示,她得知这一消息时非常震惊,梁林故居已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要依法保护的。自2009年媒体报道后,原有拆迁方案已由职能部门予以更改,不理解为何仍然被拆掉。希望职能部门能够尽快介入调查,并将调查处理结果公之于众。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0: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taoduanfang.i.sohu.com/blog/view/202186379.htm

梁林故居被拆:一而已甚 再何能堪转发(19)   评论(124) 01月28日 05:16
  
梁林故居被拆:一而已甚 再何能堪




古人云“一鼓作气,再衰三竭”,是说做事往往一开始劲头十足,时间长了就会失去动力,不了了之。人们曾以此常理推断,屡屡被拆迁威胁的东城区北总步胡同24号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会因此逃过一劫:2009年,拆迁方以商业开发为由拆掉了门楼和西厢房,同年7月11日,《新京报》独家率先披露引来广泛关注和普遍不满,不久后国家文物局明确表示梁林故居具重要历史价值,北京市文物局不久后会同规划局表示,已责成建设单位调整建设方案,并将邀请专家制定具体保护措施;2010年1月,国家文物局表示该建筑已被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同年10月媒体称梁林故居已被列入第三次文物普查新登录范围……照常理,各级文物管理部门的三令五申,媒体、公众的广泛关注,都理应让拆迁方退避三舍,有谁能想到,时隔1年多,这座理应“拆下留房”的文保建筑却仍逃不脱被拆成废墟的命运?

俗话说得好,“无利不起早”,拆迁一方以甘冒大不韪的决心、勇气,和隐忍1年多仍要出手的持久战精神,来拆一座绝不该拆除的历史建筑,而没有出现“再衰三竭”的正常现象,奥妙只能有两个,即首先,拆掉这座建筑,于拆迁方有利可图,其利益足以让他们置各种谴责、后果于不顾;其次,拆掉这座建筑所需付出的代价、冒的风险,于他们而言无关痛痒,完全可以置若罔闻。

对于第一点无需多说,一次又一次类似事件的发生,其背后无不是利益在驱动:开发商的,承建方的,投资方的,以及和这些“前台”商人有着千丝万缕利益关联的“后台”各方的,如果不把这些脉络厘清,把这些利益链条斩断,今天被拆的是梁林故居,明天被拆、被毁的就可能是古都地面、地下更珍贵的建筑、文物,甚至你我的民宅——只要拆了它们对这些强拆者有利。从2009年7月至2010年10月,媒体在曝光,社会在呼吁,文保部门出台了一个又一个看上去很合理、很有希望的计划、方案,可结果却等于零、甚至负:梁林故居甚至正是在被媒体披露“列入第三次文物普查新登录范围”的同一个月遭逢灭顶之灾的。如果说这件事给人最大的教训,那就是必须曝光、切断野蛮拆迁背后的利益纽带、链条,而非仅仅曝光拆迁本身,或针对被强拆对象,制订几条虚弱到拆迁者不屑一顾的条文。

至于第二点则更应引起高度重视:梁林故居在媒体关注、文物部门介入和公众瞩目的背景下仍难逃被强拆厄运,“责成调整方案”虚应故事,“具体保护措施”不知何在,“不可移动文物”岂止被“移动”,而这个“不可移动文物”认证的过程历时近1年,竟直到梁林故居被拆作平地尚未走完程序。不管原因何在,这一切的客观后果,不仅让此次事件的拆迁方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战果”,更给“后来者”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榜样——不必理会什么文保、舆论或规定,反正也不能把我们怎样。

梁林故居的悲惨命运更极大损害了文保部门和有关地方、其它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令不行,禁不止,保护不成,处罚不痛,以后谁还敢相信你们的信誓旦旦?

一而已甚,再何能堪,时隔1年多的两次拆迁,无疑是捅向热爱传统、热爱故乡、热爱古都文化者心头的两把尖刀。时至今日,谁能相信“就地重建”真会落实,或即便落实,不会成为沾满铜臭气息、为虎作伥的假古董?

当务之急是严厉处罚强拆责任方,并公开、透明、公正、依法追究台前幕后的相关单位、个人,理清牵扯其中的利益链条,重塑反强拆和文保的公信力。往事不可谏,但北京城还有众多的文物古建,以及比这些多得多、同样随时可能面对强拆威胁的普通民宅。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0: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令行禁止?

笑话——令不行!禁不止!!!
     
发表于 2012-1-30 08:46: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善于破坏旧世界的国家。
     
 楼主| 发表于 2012-1-30 10: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来就来了。

深圳除夕夜强拆综合市场
http://news.163.com/photoview/00AP0001/20362.html

深圳除夕强拆500人持刀(视频)
http://zt-hzrb.hangzhou.com.cn/system/2012/01/27/011734238.shtml

深圳开发商除夕夜强拆续:已抓获10名嫌疑人
http://www.dzwww.com/xinwen/guon ... 0120128_6878397.htm

2012-01-28 22:33:00     作者: 段琳筠    来源: 深圳特区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强拆 财物 开发商 抓获 嫌疑人
[提要] 1月23日凌晨,龙岗区布吉街道长龙社区综合市场(简称布吉综合市场)遭旧改项目开发商(深圳市邦兆公司)违法强拆后,被赶到的警方有效制止。据介绍,事件发生后,龙岗区委、区政府和布吉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开展事件调查和善后处置工作。
  1月23日凌晨,龙岗区布吉街道长龙社区综合市场(简称布吉综合市场)遭旧改项目开发商(深圳市邦兆公司)违法强拆后,被赶到的警方有效制止。截至目前,警方已抓获事件组织策划人之一吴某某、现场指挥人之一郑某某等10名嫌疑人,其中7人被刑拘。

  据介绍,事件发生后,龙岗区委、区政府和布吉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开展事件调查和善后处置工作。经勘查,事发后,综合市场内未发现有人员伤亡;在阻止违法强拆过程中,违法强拆人员与商户发生冲突,共造成5名商户受伤,其中3人已出院,2名轻伤者仍在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目前,财物保全组正在制定财物保全工作流程,同时对受损商户进行财物登记工作,现已有18名商户进行了财物登记;城建部门组织施工队连夜进行外部围挡施工,加强对现场和商户财物进行保护。

  同时,龙岗公安分局还联合布吉街道迅速采取措施:一是成立现场警戒处置组,从周边派出所及战训大队调配警力,对布吉综合市场实行24小时封锁警戒,确保业主被损坏商铺不发生财物丢失情况;二是成立案件调查组,负责对案件全面调查和对现场参与强拆行动人员的处理工作;三是成立矛盾纠纷化解小组,密切配合各方面做好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相关部门也呼吁广大商户,采用合法合理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见习记者 段琳筠)
     
发表于 2012-1-30 11: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尺兄,看看这个“拆除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建设单位不认可违规说法”
http://news.qq.com/a/20120129/000493.htm
     
 楼主| 发表于 2012-1-30 11: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news.qq.com/a/20120127/000056.htm

【事件回顾】

●2009年7月11日

本报独家报道位于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的“梁林故居”将要被拆迁。

●2009年7月下旬

国家文物局明确表示,“梁林故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应该由地方文物部门申报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7月28日

北京市文物局会同市规划委表示,已责成建设单位调整建设方案,并将邀请专家制定具体保护措施。

●2010年1月

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透露,“梁林故居”已要求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具体程序由北京市文物局作出。

●2010年10月

媒体报道“梁林故居”已经纳入第三次文物普查新登录项目,不可移动文物的认定仍在进行中。

●2011年1月

东城区文委表示“梁林故居”将原址恢复修缮,将最大程度恢复原貌。
     
发表于 2012-1-31 09: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善于破坏旧世界的国家。
     
 楼主| 发表于 2012-2-1 21: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travel.hsw.cn/system/2012/01/31/051227093.shtml

媒体称梁林故居上世纪已被拆除 照片拍错引乌龙

http://travel.hsw.cn 2012-01-31 11:04:37  进入论坛


华商手机报:3元包月看精彩资讯!  车辆违章短息提示:3元包月或单条短信查询!


  核心提示: “明明是我家的房子,怎么就成梁氏故居了?”昨天,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6号院房主的孙女王珏(化名)向本报反映,此前媒体所报道的被拆“梁林故居”实是自家私宅26号院,弄成名人故居纯属“乌龙”。  
  

  一名女子站在北总布胡同24号的废墟上。

  “明明是我家的房子,怎么就成梁氏故居了?”昨天,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6号院房主的孙女王珏(化名)向本报反映,此前媒体所报道的被拆“梁林故居”实是自家私宅26号院,弄成名人故居纯属“乌龙”。据她介绍,真正的故居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被拆除。

  常有人寻访名人故居
  昨日,记者来到北总布胡同,在胡同东侧、中间位置,看见一院子内已被拆成了废墟。院子外无法找到房子的门牌号,院外更无任何“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院子的入口处被两块蓝色铁皮围住,左右各留一人宽的空隙可通过。

  刚走进院子,穿过只剩框架的门楼,就有3名保安上前询问记者的身份以及来此的目的。

  不时有路人进院子询问他们,“梁林故居”到底在何处,是24号院还是26号?保安指着废墟,告诉围观的路人:“都拆成这样了,谁知道在哪儿?你看这都是新砖,哪儿是老房子?”当围观路人拍照时,保安立即上前制止。

  小院的西侧有两间平房,临街朝向。一女士进小院围观,她走过瓦砾堆,朝一板之隔的平房内张望。这时,保安立刻上前制止:“那是人家的房子,别看了。”一名保安告诉记者,每天都有这样的路人出现。“这两间房是近两年才盖的,也是要拆的,里面还住着人呢。”他对此也很无奈,“成天给人家道歉,我都不好意思了。”

  在小院的西墙上,贴有一张被撕去一半的《房屋拆迁许可证》,上面写着“在北总布胡同、前赵家楼胡同、先晓胡同及弘通巷部分门牌进行商业项目建设”。落款为“北京市东城区房屋管理局”。

  私宅变名人故居惹烦恼
  “我家怎么就成了故居了?”王珏告诉记者,从2007年北总布胡同开始拆迁,“家里就不得安宁,不少媒体过来采访,每天一开门,门前就有人问这事,天天如此,后来我们就搬走了。”对此,王珏十分困扰。

  王珏说,整个四合院被分成了北总布胡同24号和26号两部分,自己家是26号,位于四合院的南侧,就是媒体拍摄的坐北朝南的四间平房。而“梁林故居”在24号院,没拆之前是一个三层楼和一些平房。“刚进院子有一个门楼,那是整个四合院的大门。向东走一点就是我家的一排房子。也就是一直被误认为是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的房子。”

  “我跟他们说的和跟你说的一样,可见了报后,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王珏说,自从家里变成了“名人故居”,就一直有人来询问,“这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们看了我家房顶的瓦比较老,就断定这里是梁思成故居了。”

  王珏告诉记者,梁氏夫妇曾以租户的身份在此住过7年,房产也并非梁氏所有。

  故居上世纪早已拆除
  “其实故居早就不存在了,现在24号院的房子,是在我小时候盖起来的。这个院子里的房子,数我家的房子最老。”王珏告诉记者,自己祖上当年买下了北总布胡同26号的地皮,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才盖起了这四间瓦房。至今,房产证都是由我们自己持有。“这可以证明,这房子是我家的,不是故居。”

  记者在小院内看到,拆了一半的三层小楼只剩下断壁残垣,朝南的阳台只剩下框架。“那三层小楼的一楼是著名画家叶浅予的房子,非要说有故居,那才是真正的故居。”王珏说。

  “根本就找不到真正的梁思成故居。只能说,梁思成曾在这个院子住过。”王珏对故居是如何界定的表示不解,“只要名人住过就是故居?”

  对此,北京民俗学会理事韩硕认为,梁氏夫妇曾多次搬家,二人住过的房子都被后人定为故居,“故居的意义更多地在于后人对名人的崇拜和尊敬,并不是一栋老宅那么简单。”韩硕表示,如果将要复建故居,也是后人出于对名人的尊敬。
     
 楼主| 发表于 2012-2-1 21: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xmwb.news365.com.cn/zg/201202/t20120201_239779.html

老街坊说“24号院拆掉有年头了”

日期:2012-02-01 作者:杨丽琼 来源:新民晚报

 
 

北京一女士称,媒体所报“梁林故居”废墟实为她家私宅,记者昨天再访现场—— 老街坊说“24号院拆掉有年头了”

  凛冽的寒风中,坐落在繁华的北京东单北大街、东长安街、金宝街和东二环路中间的这片残垣断壁瓦砾堆,昨天再次吸引了纷至沓来的中外记者。70多年前,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伉俪曾租住在这里。昔日的四合院和它“北总部胡同24号”的门牌如今已不见踪影,但“梁林故居”的去留仍广受关注。

  

究竟啥时拆的

  今年春节期间,有媒体报道,原计划恢复原貌的“北总部胡同24号”梁林故居已被拆成废墟。北京东城区文化委员会迅速就此回应,称拆除未经报批,属违规拆除,已责成建设单位调整建设方案,并要求在建设规划上确保院落得到保留。不料,一位女士日前向媒体报料:此前媒体刊出的被拆废墟照片实为她家私宅26号院,真正的梁林故居24号院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已被拆除。

  根据新华社报道,“2009年7月,梁林故居被拆迁引发社会对于北京名人故居保护的争论。同年7月10日,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叫停了对梁林故居建筑物的继续拆除”。这与26号院女房主的说法大相径庭。

  

官方没有答复

  那么,梁林故居究竟是何时拆除的?对这个问题的权威回答首先应该来自相关文物保护部门。但在电话中,北京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这个问题应该请东城区文化委来介绍。东城区文化委办公室接电话的女士态度非常好,她要求记者提交详细的采访提纲,“我们报领导研究后再答复您”。她说她不清楚梁林故居的拆除情况,得由文化委具体管理的业务部门来回答,但“今天我们领导和文物科的人都不在,回答不了您。”

  看来,梁林故居的拆除时间,文物保护部门似乎一下子难以回答。

  

拆迁规模不小

  北总部胡同的老街坊马大爷也说不清具体的拆除时间,但他非常肯定地说:“早就拆了,有年头了!”“拆了有十多二十来年了吧,您看24号原址上建的那个三层小楼,都老旧成那个样子了。”

  马大爷指着一百来米外的小羊宜宾胡同说,他1936年出生在那里,一直住到现在,从小在北总部胡同里玩。“那是一个一进两院的四合院,大门朝南开。最早这里的门牌号按1、2、3、4、5排序,大约在‘文革’期间改成胡同两边按单双号排,这两个院子才变成了24号、26号。这里住过的名人可多了,马寅初、胡厥文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好多大学者都在这一带住过。”

  记者想进去看看,两名保安立即过来阻拦。马大爷说,废墟入口处原来没拦着,“初四我们出去吃饭,回来一看用铁皮拦上了。”这个入口有七八米宽,中间拦着2米多高的铁皮,两侧各有一个保安看守。站在废墟西面的胡同望过去,里面的平房已基本拆完,南边是一座人去楼空的简易6层住宅,墙上用红圈标着大大的“拆”字;西北角是马大爷指的那个平顶红砖三层小楼,连同北面的一些平房和矮楼,似乎都在拆除范围内;东面的一片平房和简易楼也没人住了。看来这一片的拆迁规模不小,24号、26号只是其中一小块,如果要恢复梁林故居,很难想象如何使它与新盖的高楼相协调。

  

曾是“太太客厅”

  有人提出:“只要名人住过就是故居,都得保护?”诚然,北京作为五朝古都,方方面面名人不胜枚举,不少名人在北京多次搬家,如李大钊在北京的住所超过六七处,鲁迅也至少搬过5次家。如果把他们住过的地方全部保护起来,也是不现实的。

  在北京,梁林的住所不止一处。北总部胡同24号院之所以格外令人留恋,不仅因为梁林在此居住期间,为中国建筑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还在于这里曾是著名的“太太的客厅”,是当年北平城里蜚声一时的文化沙龙。提到这个院子,人们总会想起男主人的人格与魅力、女主人的美丽与才华,想起前来品茗谈笑风生的徐志摩、金岳霖、张奚若、朱光潜、沈从文、萧乾等文化大家。由此看来,北总部胡同24号院的保护之所以一次次掀起波澜,绝不仅仅是因为“名人”住过。

  驻京记者 杨丽琼

  (本报北京今日电)
     
 楼主| 发表于 2012-2-1 21: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xmwb.news365.com.cn/zh/201202/t20120201_239747.html

梁林故居,不该成“乌龙”

日期:2012-02-01 作者:李天扬 来源:新民晚报

 
 

梁林故居,不该成“乌龙”

  李天扬

  一起关于梁林故居被拆的新闻事件,竟成了“历史悬疑剧”。

  龙年春节里,传来了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的消息,本报连续刊发了新华社的相关报道。我也写了题为《拆梁林故居,吃了什么“胆”?》的评论,提出要对“罔顾政府禁令、傲睨文保法规、藐视舆论监督”悍然拆除故居的人,依法追究责任。

  不料,事件有了逆转——据北京晨报昨天报道,北总布胡同26号院房主的孙女反映,被拆的梁林故居,是他们家的住宅,而真正的梁林故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拆掉了。这个笑话闹大了。闻讯后,本报驻京记者赶到现场采访,老街坊马大爷也非常肯定地说梁林故居“早就拆了,有年头了”。

  难道,开发商违规拆除梁林故居的一系列报道,真的是媒体摆了“乌龙”?

  且慢,事情怕是没那么简单,在我看来,疑点重重——

  疑点一:将26号院当作梁林故居,并非始自今日,而是早在2009年。两年多来,为什么没有人出来说明真相呢?

  疑点二:从新华社到北京的报社,曾有多路记者 前往实地采访,老街坊们为什么没有告诉他们这房子不是梁林故居?

  疑点三:既然不是梁林故居,为什么国家文物局要将其列为“新发现文物项目”?为什么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委员会去年3月还向开发商发出通知,要求其做好梁林故居的保护,并称其为“不可移动文物”?

  疑点四:如果梁林故居是20多年前就拆的,开发商在一片批评声中为何不出来叫冤枉,而要替别人“背黑锅”?

  我曾在书中见过林徽因先生亲手绘制的梁林故居图纸,这张图,网上就查得到。拿着这张图,到现场去比对,要弄清新近被拆的房子,究竟在不在梁林故居范围之内,并不难。

  当然,梁林故居到底有多大范围,梁林故居究竟何时被拆,这样的问题,我等坐在办公室里纸上谈兵的人,是没有资格回答的。可是,有资格回答的人,又是什么态度呢?本报记者分别采访了北京市文物局和东城区文化委,都没人说得清楚。难道,在文物保护部门那里,梁林故居也是一笔糊涂账吗?

  梁林故居,不该成“乌龙”。对这出“悬疑剧”,一则,希望文保部门给出权威答案;二则,希望通过此次事件,大家一起来反思,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名人故居,如何对待老街区,如何对待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不要动不动就拆,好不好?


  无论如何,梁林故居已成废墟。重新再造个假文物,意思并不大,还是在原址立一块碑吧——告诉后代,梁思成林徽因曾经在这里住过;告诉后代,我们曾经不懂得珍惜,请他们不要再犯同样的错。(相关报道见A12·中国新闻)
     
 楼主| 发表于 2012-2-1 22: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起关于梁林故居被拆的新闻事件,竟成了“历史悬疑剧”?

NoNoNo,这可比“历史悬疑剧”好看多了——

此事件开头、结尾之间的起承转合,忒精彩,不服不行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热帖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建筑电气》杂志官方论坛 ( 蜀ICP备06020337号-1  

GMT+8, 2025-5-28 04:41 , Processed in 0.097304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