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以诚 发表于 2013-12-9 10:46:40

北方郎 发表于 2013-12-9 11:07:19

本帖最后由 北方郎 于 2013-12-9 11:21 编辑

有资料讲。
lgP=-I0/88

另有资料讲
lg P=-I0/108
东北,西北,内蒙lg P=-I0/54
这个公式是怎么推导 ...
治学以诚 发表于 2013-12-9 10:46 http://www.jzdq.net.cn/club/images/common/back.gif

芮静康《建筑防雷与电气安全技术》P5
lg P=-I/108
P:雷电流幅值概率
I:雷电流幅值
对于西北、内蒙古、西藏、东北边境地区雷电活动较弱lg P=-I/54
P6 图1-2 我国雷电流概率曲线。

个人认为雷电活动难以准确预测、测量,此曲线为统计拟合曲线,仅供设计参考。
GB50057\GB50343\IEC_62305-1~4 2010均按照年雷击次数做为防雷指标,另外还引入每次雷击损坏概率以及每次损失率来定义风险等级。

北方郎 发表于 2013-12-9 11:14:24

回复 16# 治学以诚

注意既然是概率曲线,某地连续观测一年,统计每次雷击放电电流,拟合概率、雷击放电电流两个变量形成函数曲线。则108、88、54或者其他值均为拟合值,没有物理意义。

RK5707 发表于 2013-12-10 19:59:33

想偶像致敬!!

大明河畔 发表于 2013-12-10 21:15:11

感觉老城版主不该待在设计院,该去中科院研究理论去,肯定会如鱼得水

D800-1~8 发表于 2013-12-11 17:32:46

原来都有600问了


我的还是500问。。。

东海龙王 发表于 2013-12-11 19:15:08

一本书,岂能冠以宣贯二字??!!

北方郎 发表于 2013-12-11 20:56:24

一本书,岂能冠以宣贯二字??!!
东海龙王 发表于 2013-12-11 19:15 http://www.jzdq.net.cn/club/images/common/back.gif

改为讲解更贴切

凌风 发表于 2013-12-17 11:59:17

雷电的电磁感应,是把雷电,通过傅立叶级数分解后,研究的。谈雷电的电磁感应,也复杂的不得了。但是,研究 ...
治学以诚 发表于 2013-12-9 10:22 http://www.jzdq.net.cn/club/images/common/back.gif


    诚版,雷电对我来说是玄学,很让人捉摸不定,IEC研究材料肯定也是在多少年的总结的出来的经验数据。其实谁对谁错,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我很钦佩诚版的学识,但是有一点,看不起国内电气界的元老们,而且帖子有相当一部分,是与您的学识很不相符的。说明问题的有力证据就是拿出实施理论去推翻前人的结论。而不是说这个不懂这个不懂那个,有失大家风范。望诚版能听去一二。晚辈多有冒犯处,还望海涵。

RK5707 发表于 2013-12-17 12:42:29

回复 24# 凌风


    意见中肯。我也是这么想的{:4_121:}

北方郎 发表于 2013-12-17 13:51:52

本帖最后由 北方郎 于 2013-12-17 13:56 编辑

关象石,1992年开始重点关注防雷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1996年冬曾去欧洲考察学习,背回了一大堆很重的纸质材料,其中含当时已公布和尚在讨论中的IEC/TC81文件IEC61312“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次年,和广东防雷中心杨少杰主任一起编译了这几个标准,并请林维勇老师校审后印出做为内部学习资料。1998年,与林维勇商量,可否申请把IEC61312-1/1/2/3/4等同为国标。林老师认为IEC原文太啰嗦,最后决定对《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进行局部条文修改,加上“第六章防雷击电磁脉冲”,就是GB50057-94的2000年版。林老师手写,我(关象石)负责打印、校对并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在2000年完成。在这一过程中,不但深入学习了IEC标准,更多地是学习林老师的认真、严谨和从中国实际出发(如电压不如欧美稳定)将IEC转化的科学方法。

推动防雷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专家、学者有:中国防雷界风流人物首推王老——王时煦(1920~2012),其次是林维勇(85岁)、王厚余(88岁)。还有些我比较熟悉的欧清礼(石化)、郑健超(工程院院士、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许颖(电科院)、马宏达(中科院电工所)、刘继(电力系统)、张力欣(总装设计院)、已故的苏邦礼(华南理工)、郭昌明(上海气象科学研究所)、邱传睿(铁道)、叶蜚誉(浙大)、马乃祥(上海交大)、蒋容兴(上海电科所)、余乃枞(成都信息学院)、梅忠恕(昆明电力)、罗先俊(成都东方翰易)、蒋麦占(长沙有色冶金院)、刘欣生(兰州寒旱所)、张伟钹(清华大学)等前辈或老哥。近年来比较活跃的年轻人有何金良、陈水明、刘吉克、周文俊、张义军、张小青、李冬根、杨少杰和李良福等人。他们都对推进我国防雷技术有一定贡献。有重大影响的首推王老(时煦),是我国防雷的鼻祖。其次,一直帮助我们把握方向的应该是林维勇老师。王厚余老师虽然自称不是“防雷专家”,但他在低压电气装置的设计安装方面的专著给我们极大的帮助。

治学以诚 发表于 2013-12-17 15:06:24

治学以诚 发表于 2013-12-17 15:13:55

治学以诚 发表于 2013-12-17 16:17:18

治学以诚 发表于 2013-12-17 16:18:17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王厚余 《600问》讲解于12.7~8日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