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荣知事 于 2018-6-25 15:51 编辑
有人说,杂散磁场干扰漏电保护断路器动作;(请看下图);
如图所示的RCD1、RCD2后面都有了重复接地。我们说,漏电保护装置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在RCD以后中性线重复接地,中性线电流会与大地分流,使得漏电保护动作。这是业内共知的道理,而非杂散电流干扰漏电断路器结果。那么,多电源系统一点接地结果如何?把变压器2的系统接地去掉,RCD2因为失去漏电保护的基本条件,无论如何RCD2都不会动作。所以,这样的干扰与杂散磁场无关。多电源系统,电源侧是不适宜安装漏电保护的。
“多电源TN系统一点接地的误解剖析”一文,描绘了一个N线电流经过PE线的电流路径。第一,这个路径也不是环流(两条支路中间的磁通量,一定是有所抵消的)。第二,就算是采用自带电源,射频、视频、模拟信号屏蔽接地,带宽不匹配,接地不正确。也会影响系统崩溃,屏幕闪烁,影响传输,数据丢失,数据出错,损坏硬盘,与所谓的杂散电流没有直接的关系。第三,IT设备外壳属于外露可导电部分,则必须连接PE。如果属于IT设备的屏蔽,则应该独立于PE。第四,TN系统的PE,是一种接零保护措施。主要目的使电源形成单相短路,使得保护动作脱离电源。只要保证PE有一点与电源中性点有直接的连接就可以。如果PE在变压器2中性点的连接分开,就可以切断这个PE电流路径,不会存在“误解剖析”文中的电流。(600问里面的多电源系统,N线与PE线,也不是只有一处连接吗?)(看下图)。当然这样有断N线失去PE的问题。那么,是断N线,失去PE回路危险,还是断N线,失去“系统接地”(T)危险,孰是孰非,已经一目了然。如果可以随便地失去“系统接地”(T),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去做这个“系统接地”(T)呢?岂不是自找麻烦。 综合上面所述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系统接地”(T)比PE 接地更重要。防止高压对低压系统的威胁,比防止杂散电流重要。第二,为了减少高压电对低压系统的威胁,“系统接地”应该在配电变压器旁边就近接地。其实,接地体本来就在变压器旁边,也就是把它引到配电柜里面罢了。那么,在配电柜下面一点接地就没有杂散电流,就近一点接地就是接地不当,就会有杂散电流,根据是什么呢?第三,杂散电流主要是防止以大地为路径的电流回路。第四,所谓的杂散电流干扰只是一种分析错误,只是一种猜想,是没有事实根据的。第五,所有种种N线的分流支路,是N线与PE线多点连接所致,与一台配电变压器一个“系统接地”没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多电源系统必须有各自的“系统接地”。 有人说,“系统接地”是电源中性点接地。特别指出是,发电机中性点的接地,显然不正确。我国大部分高压发电机中性点是不接地,或者通过高阻接地的,因为单相短路电流大于三相短路电流,发电机伤不起。低压发电机没有高压碰触低压绕组问题,为什么要搞一个中性点直接接地呢?完全可以是一种IT系统型式。所以,“系统接地”是发电机中性点接地是不正确的。 再有,600问中多电源的各电源连接母线,是不可以直接接负载的。“多电源TN系统一点接地的误解剖析”一文,恰恰把负载直接接在了连接母线上。才导致了这种所谓的干扰电流。
其实,实际中也没有人搞那种专用的连接母线。这样最大的问题是,白白地增加了主母排的容量,白白地增加了主开关的电流,白白地增加了变压器之间的环流。白白地增加了设备制造的困难。而使系统运行灵活性变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