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建筑电气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查看: 4986|回复: 2

[问题探讨] 关于接地的一些计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9 11: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注册

×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 4.4.5之1款谈到了利用基础内钢筋作为接地体的一个小计算。即:
                               S≥1.89Kc²
其中,S代表每根引下线所连接的钢筋表面积总和,Kc为分流系数。

    问题的由来源于我感觉我们这画接地几乎都是凭感觉画的,哪有柱子,于是在电施图上就拉一根扁钢过去,形成一个硕大的接地网。有时候,柱子多了,接地网就很密集,于是我就在想一个所谓的“阈值”问题,即扁钢到底敷设多长就能满足接地要求?这个问题也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

    我刚计算了一下,根据提供的附录E,我对多层建筑选择分流系数为 0.44,计算出最小钢筋表面积为0.365m²,选取4×20的扁钢进行敷设,设长度为l,有:
(20+20+4+4)×l×0.001≥0.365,l=7.6m,那么问题就来了。

    根据表4.4.5的要求,闭合条形基础的周长应满足40-60米的要求。我计算错了吗?如果错了,到底该如何计算扁钢的敷设长度,以及,对于高层,该如何计算?(高层的分流系数不知道如何选,给的选择方法太高大上,没看懂,要是有相关论文可以看就好了)

    另外,我想确定一个问题:所谓接地计算这,本质是为了满足小于1欧姆的共同体接地要求吧。由此并引出一个观点,如果设计时,因为扁钢没铺设够,在测试时,满足不了1欧姆要求,加人工接地体也是为接地这服务的吧?
发表于 2014-11-19 11: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有心,平时都没注意这种问题
发表于 2014-11-19 20: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闭合条形基础的周长应满足40-60米的要求,这个40-60米是很多引下线公用的,非一根引下线专用。你计算的非常对,二类防雷引下线距离不超过18m,差不多在这个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热帖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建筑电气》杂志官方论坛 ( 蜀ICP备06020337号-1  

GMT+8, 2025-5-25 01:59 , Processed in 0.076063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