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建筑电气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问题探讨] 直流充电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5 17: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_446231510 于 2024-9-5 17:20 编辑
777777777 发表于 2024-9-5 16:28
快充充电枪9孔,慢充是7孔

另一个说法就是单相为慢充 ,三相为快充

你说的7孔和9孔差别应该是GB/T 20234 交流充和直流充的差别,直流充算快充肯定是没问题的,但是交流充按GB/T 20234的标准可以做到380V/63A,这也不能叫慢充吧。19DX101-1里面直流充也有30kW的。

车载充电机标准是《GBT40432》我分不清这本规范跟交流充的《GB/T 20234.2》 之间是什么关系,只能理解为的是同一个东西的两个叫法,对充电桩有了解的同行希望能解释一下。

我目前的理解是:
车载充电机-配交流充电接口-7孔
非车宅充电机-配直流充电接口-9孔
     
发表于 2024-9-5 18:3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感觉,桩子交流电源侧做好接地故障保护就可以吧
     
发表于 2024-9-6 09: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能源部有一个行标——20kW及以下非车载充电机技术条件,我觉得以这个功率做直流快慢充的分界点吧
发表于 2024-9-6 09: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GB39752-5.3.3剩余电流保护
5.3.3.1交流供电设备的剩余电流保护
交流供电设备应在每个充电接口配备独立的剩余电流保护器(装置),且应符合GB/T14048.2,或GB/T16916.1和GB/T22794,或GB/T16917.1和GB/T22794的相关剩余电流动作特性要求。交流供电设备应具备以下保护措施之一:
a)A型且具有6mA及以上平滑直流剩余电流保护的剩余电流保护器(装置):
b)A型剩余电流保护器(装置)和6mA及以上平滑直流剩余电流监测保护的装置配合使用;c)B型剩余电流保护器(装置),其配置条件为当前级供电回路配置了不低于B型剩余电流保护
器(装置)或未安装剩余电流保护器(装置)时剩余电流保护器(装置)的额定剩余动作电流I不应超过30mA。
注:剩余电流保护器(装置)安装在供电设备内部,或安装在供电设备的电源回路上,并与供电接口一一对应
发表于 2024-9-6 09: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5.3.3.2 直流供电设备的剩余电流保护
直流供电设备的交流侧主回路应具备符合5.3.3.1要求的剩余电流保护功能或具备以下加强电气防护措施之一:
双重绝缘;a)
加强绝缘;b)
隔离;c)
d)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或直流供电设备外壳内部采用基本绝缘和可触及导电部件可靠接地,且当其外壳发生变形时,基本绝缘不应被破坏。
其中,隔离可采用在设备外部安装栅栏、内部安装隔离网之类的装置。直流供电设备的控制电源交流回路在供电网侧不具备剩余电流保护功能时,应具备剩余电流保护器(装置)(可使用AC型的剩余电流保护器),其额定剩余动作电流I-不应超过30mA。
对于额定最大功率不大于20kW的直流供电设备,当供电网侧已安装符合5.3.3.1要求的剩余电流保护器(装置)时,供电交流电源回路可不配置剩余电流保护器(装置)。当因前级剩余电流保护动作等原因造成控制电源失电时,直流供电设备应能断开直流供电回路。
发表于 2024-9-6 10: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_446231510 于 2024-9-6 10:26 编辑

根据GB39752<电动汽车供电设备安全要求>,充电桩内部应该是配置有漏电保护装置的,(如果没有配置,则必须安装要求中明确外部电源要设置漏单开关的回路。特别注意 直流与交流充电桩的剩余电流保护器要求是不一样的
充电桩作为一个工业品,没必要生产带漏电和不带漏电两个品类,那默认应该都是带漏电的,所以直立充电桩不需要在外部电源回路再设置漏电开关了。
交流桩内部应该也设置有漏电开关,《民标》9.7.4条要求的保护,实际产品标准《GB39752》已经都要求配置了。这一条款根本没执行的必要

交流充电桩.jpg

根据现行的<gb55024-2022>4.6.5条,室外的慢充,可以看做是属于额定电流不超过32A人员可触及的室外设备,配电回路是需要设置漏电开关的。
直.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热帖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建筑电气》杂志官方论坛 ( 蜀ICP备06020337号-1  

GMT+8, 2025-5-25 17:40 , Processed in 0.07410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