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者
发表于 2016-7-15 08:11:41
如何应用好雷电流计算公式 Iimp=0.5I/nm 是必须考虑的。
对损害源S1来说,进线总配电箱处SPD雷电流计算,计算雷电流的系数是关键。按“解读《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如何选择SPD”的计算方法是可行的。就是先按分流系数算出进入接地处的单根引下线雷电流,再套用 Iimp=0.5I/nm 公式。
如高五层、引下线50根的二类防雷建筑物,则单根引下线雷电流为 I=150kA/50=3kA,再代入 Iimp=0.5I/nm=0.5x3/nm=1.5/nm=1.5/3/4=0.125kA(其中取 n=3,m=4)。即使装设SPD,通流量也是很小,完全不需要装设I级试验的SPD.
治学以诚
发表于 2016-7-15 08:53:57
治学以诚
发表于 2016-7-15 08:55:55
入门者
发表于 2016-7-18 10:43:48
损害源S1时进线总配电箱处,雷电入地冲击电阻计算
首先要了解雷电流由引下线入环型接地体的流散规律。按清华大学何金良 曾嵘著《电力系统接地技术》P29,二点同极性雷电流入地流散场有屏蔽效应,即使半球形的流散场在二点分界面处发生变形,而不会发生重叠和交会。暗指水平接地体也有此规律。解广润著《电力系统接地技术》在冲击电阻一章中,网孔10m的接地网也有屏蔽效应的论述。屏蔽效应使入地雷电流流散面积减小,造成入地冲击电阻增大。也可看作对引下线入地水平接地极有效长度缩短。如间距为4m柱距的引下线,流散有效长度为左右各2m,总长4m。
按《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式(A.0.2)和按《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式(14-25)计算工频接地电阻,后换算为冲击接地电阻 Ri ,换算系数A=1。
Ri=ρ/(2πL)x [ ln(LxL/hd)+A]
水平接地长度 L=4m,基础钢筋由4根∅16组成 计算等效直径 d=0.064m,埋深 h=0.8m
代入公式得:ρ=100 Ω·m时,Ri=11.3Ω,ρ=25 Ω·m时,Ri=2.83Ω
同理计算电缆保护钢管∅100冲击接地电阻,根据《雷规》P163,长波头防雷水平接地体有效长度 Lmax=4√ρ=40m。可不考虑屏蔽效应,代入公式得:
ρ=100 Ω·m时,Ri=3.7Ω,ρ=25 Ω·m时,Ri=1.57Ω
忽略弱电保护管和某些管道的冲击接地电阻,只取供水管道的冲击接地电阻,近似与电缆保护管相等,从而得建筑物外接冲击电阻值为:
ρ=100 Ω·m时,Ri=3.75/2=1.85Ω,ρ=25 Ω·m时,Ri=1.57/2=0.79Ω
入门者
发表于 2016-7-18 10:49:08
损害源S1时进线总配电箱处,雷电反击电压计算
根据上一贴雷电入地冲击电阻计算结果:ρ=100 Ω·m时,Ri=3.75/2=1.85Ω,ρ=25 Ω·m时,Ri=1.57/2=0.79Ω,和入地引下线雷电流大小,很容易算出雷电反击电压
如中型办公楼,高五层、引下线50根的二类防雷建筑物,则单根引下线雷电流为 I=150kA/50=3kA。在有电缆保护管和水管引入的总等电位接线排,离引下线入地中心2m,引下线中心被左右方向环型接地体和等电位接线排方相分流,得流向接线排方向的电流I=3/3=1kA。该电流到达接线排会有衰减(衰减规律比较复杂),暂忽略。雷电流反击电压为(在外接冲击电阻上):
ρ=100 Ω·m时,Vf=IxRi=1x1.85=1.85kV,ρ=25 Ω·m时,Vf=IxRi=1x0.79=0.79kV
治学以诚
发表于 2016-7-19 08:32:41
入门者
发表于 2016-7-20 09:18:33
回36#楼诚版:工频是集总参数算法,你这些都是集总参数算法。算的一点都不对。
我认为下列的接地专家的观点是对的
从上海陈众励、程大章发表在《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1.6期,“上海光源工程接地技术研究”中有关的仿真分析,地面有反击电位存在,有文中图11的电位分布曲线。
《建筑电气》2005.12期,王洪泽的“论法拉第笼的防雷作用及其局限性”,特别提到的地电位反击过电压,Ug=ixRch+Lgxdi/dt,是考虑到入地电感的分布参数的,由于入地电感分量太小而被忽略,变成了《雷规》的Ug=ixRch(遵循欧姆定律的电压等于电流乘以电阻的。)入地过程很复杂,一般是将分布参数用集中参数来代替,简化计算过程。
冲击接地电阻Rch计算,按王洪泽的《电力系统接地技术手册》有关介绍,有别于工频接地电阻计算,我曾计算过一种水平接地电阻计算,与《雷规》先算工频接地电阻再换算成冲击接地电阻,有误差,但数值很小。
所以,自我认为,计算得出的反击电压,九不离十,是靠谱的。
入门者
发表于 2016-7-20 09:19:58
关于《雷规》附录E 分流系数kc 图E.0.2 分流系数kc ,该图来源于 BS EN62305-3 图C3。估计图有实验支撑的,不是瞎造的。结合《建筑电气》2005年第6期“雷击建筑物时雷电流数值模拟系统的研究”的结论。
我还是认为雷电流还是要遵循欧姆定律、克希荷夫定律(又翻译成基尔霍夫定律)、电流按阻抗分配原则。分流是客观存在的。
入门者
发表于 2016-7-20 09:22:23
有一种理论:电流不是电子或正电荷从一端跑到另一端,电子在导体中速度是有限的。
有一物理现象:一直流电压通过一电容加在一个有电阻组成的网络上,网络另一端接直流电压的负极端。分析电容二端电荷和电位变化,及网络各支路电流变化。当直流电压逐步增大,直到击穿。击穿前,电容极板上的电荷在变化,那么网络支路电流怎么算,有没有电流?
这物理现象,与雷击、雷电流相比,从原理来说,是一样的。这现象还存在有电位差的交流系统中,只是极板上的电荷或电位是变化的,那我们能说,有电位差,即使不连通,也有电流在流动,有电流存在?
入门者
发表于 2016-7-20 09:29:53
损害源S1时进线总配电箱处,雷电反击电压的分析
ρ=100 Ω·m时,Vf=IxRi=1x1.85=1.85kV,ρ=25 Ω·m时,Vf=IxRi=1x0.79=0.79kV
本人做过一工程,八层,长99.5m宽25.5m,立柱140根,引下线140根。二类防雷建筑物,每根引下线电流 I=150/140=1.07kA。按上述计算方法得雷电反击电压为:
ρ=100 Ω·m时,Vf=IxRi=1.07/3x1.85=0.66kV,ρ=25 Ω·m时,Vf=IxRi=1.07/3x0.79=0.28kV
这时即使装设I级试验的SPD,已无法启动SPD,纯粹是一种摆设,求得心理安慰而言。
根据《建筑电气》2014年1期“TT系统配电的路灯保护接地问题探讨”提供的数据,“上海市土壤电阻率平均值为ρ=25.0Ω·m。这意味着类似上海市地区的,在损害源为S1的建筑物,多数是:进线总配电箱不需装设SPD的。
入门者
发表于 2016-7-20 09:34:18
损害源S1时进线总配电箱处,雷电反击电压的分析之二
大家应该知道,人体内有一小节有害无用的“盲肠”,发起病得不到及时医治,要“死人”的。
装了没有用处的I级试验的SPD,就成了“电气盲肠”,其危害性,可从王老《低压电气装置的设计安装和检验》第二版P109页及《600问》14.21、14.22有专门论述,轻则供电中断,重则招致人身电击、电气火灾死大批人。(火灾群死群伤例子很多)
入门者认为,设计师们按实际不要用这种有害无用、害人的SPD,已装上的坚决像割“人体盲肠”一样割除它----拆!拆!拆!
也盼望安全专家王老,认为入门者说的有点道理的话,请你老,在有生之年,发表专题看法,以减少事故,救救会因SPD引起火灾而死的一些人的生命吧!
云溪2
发表于 2016-7-20 10:35:48
入门者 发表于 2016-7-20 09:34
损害源S1时进线总配电箱处,雷电反击电压的分析之二
大家应该知道,人体内有一小节有害无用的“ ...
这个一级试验的spd是不是里面有一段间隙
治学以诚
发表于 2016-7-20 11:29:22
治学以诚
发表于 2016-7-20 11:36:03
治学以诚
发表于 2016-7-20 11:3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