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石
发表于 2016-7-13 19:35:46
作者写本文是不是依据30年后 2046年IEC标准 写出来的。
讨论技术问题就事论事,这种挖苦人的话还是不说为好,况且说别人还没说对。
入门者
发表于 2016-7-13 20:41:43
回16#楼秋石:讨论技术问题就事论事,这种挖苦人的话还是不说为好,况且说别人还没说对。
很有意思,希望秋石老师也能从技术方面多多发表看法,不要老纠缠在小事情上。我的发言是有点犀利,可能刺激了你的神经,对不起了。
“况且说别人还没说对”,这是你的认为。我说没有错,写文章就是必须严谨,2010年的规范引用IEC2010年的那就对了,当时根本没有2015年的国标。以后你也出现类似错误,我仍会指出的。
治学以诚
发表于 2016-7-14 08:57:03
治学以诚
发表于 2016-7-14 09:02:48
入门者
发表于 2016-7-14 09:32:38
对损害源S1来说,从屋顶接闪网受雷后引入的10/350μs雷电流是沿LPS引下线和其它导体从上到下,入地后流散到大地中心。
电位又称电势(电动势)的定义:在电场中指定某点Q为零电位参考点,某点P的电位Vp,数值上等于单位正电荷处于该点的位能,即把单位正电荷从P点移至Q点过程中电场力对它做的功。电位是位能,所以下述公式是成立的。
对损害源S1来说,引下线上各点对大地中心电位为 U=UR+UL=IRi+Lc·h·di/dt(《雷规》附录4.2.1 式(8))
可见,引下线h越大,雷击电位越大。引下线节点与各层面上的钢筋相连,各层面上的地电位近似等于引下线节点电位。也就是说,最高层(天面层)地面有最大的雷电位。
随着楼层降低,由引下线上各节点对大地中心电位为U=UR+UL=IRi+Lc·h·di/dt,也随之减小,层面平均电位也随之减小。
到地面层时,U=UR+UL=IRi+Lc·h·di/dt,只剩下U=UR=IRi项,而且雷电流在地面层以上各层的分流作用,入地雷电流In得到均衡,总分流系数进一减小,也是最小,在双重作用下,地面层电位也是入地反击电位,达最小值。
上述是雷电流在建筑物各层面节点电位变化规律:天面层在时间上最早出现最高雷电压;地面层上最迟出现最小雷电压。
这就是基本的电气原理,以下的分析就基于上述原理。
希望作者、秋石、雷电界专家、同行们批评指正。
入门者
发表于 2016-7-14 09:47:50
对于中性点接地的配电变压器来说,供电线上的N线电位为0V,相线电位为±220V变化,远小于雷击电位。除非各层面上的配电设备、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与地绝缘,否则不可避免雷击电位与带电导线出现电位差,电位差超过允许值时,会产生闪络或雷电击穿。
如航空障碍灯供电线一般用的0.45kV/0.7kV线,根本无法抵御几十kV~几百kV雷电冲击电压;如电梯机房照明配电箱也同样,只能耐冲击电压2.5kV,也根本无法抵御几十kV~几百kV雷电冲击电压;等等,成为雷击防御的最薄弱环节。
还应特别指出的:屋顶设备大部分绝缘耐冲击电压类别为III类,耐值只有2.5kV,就是说箱体外壳离带电导体距离是很小的,比进线配电箱更容易闪络,对SPD要求更高:既要有效保护水平低,又要承受10/350μs的最大雷电流通容量。
对损害源S1来说,底层电源总进线箱处电位最低、要不要装设SPD还是一问题,即使装设,电流通流量也会很小。如果进线总配电箱需装I级试验的SPD,那么其它各层及天面层需要装设“特级试验”“特特级试验”的SPD了。所以“损害源S1,对于设置了LPD的防雷建筑物,低压进线即使采用埋地电缆引入,其电源引入处也应选用I级试验的10/350μsSPD。”没有一点技术含量和依据、脱离实际的观点,会一直误导电气界。
入门者
发表于 2016-7-14 09:51:50
为了进一步说明屋顶设备与底层设备接地的电位大小比较,需进行定量计算。
实际计算例子,用作者的矛--《建筑电气)2011年12期“解读《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如何选择SPD”P46,e. 当开关断开时的电位差结果:IRi=2.376kV;IRi+Lc·h·di/dt=396.594kV。攻其作者本文的盾--进线配电箱处电位差只3kV不到,远小于进线处设备耐受冲击电压6kV的要求,根本不需设SPD。
对本文作者宣称的“损害源S1,对于设置了LPD的防雷建筑物,低压进线即使采用埋地电缆引入,其电源引入处也应选用I级试验的10/350μsSPD。”的论调,是极大的讽刺。
云溪2
发表于 2016-7-14 10:02:06
治学以诚 发表于 2016-7-14 09:02
雷规4.5.4,讲了,雷电击中设备外壳时,钢管与相线之间产生的电位差原理。
这段文字讲的不对。
谢谢诚版前辈的回复,我再好好理解一下
云溪2
发表于 2016-7-14 10:03:53
入门者 发表于 2016-7-14 09:47
对于中性点接地的配电变压器来说,供电线上的N线电位为0V,相线电位为±220V变化,远小于雷击电位。除 ...
我也是这么觉得的,还有就是我怀疑这一条不是林维勇老先生写上去的
治学以诚
发表于 2016-7-14 10:04:50
治学以诚
发表于 2016-7-14 10:07:53
入门者
发表于 2016-7-14 11:13:40
回26#楼诚版:在空气柱中走捷径,在导体中也走捷径。
对此看法不同。
雷电波的最高频率约10MHz,相对于高频达1000MHz调幅电视波来说,小巫见大巫了,电视波进入电阻、电容、电感网络时也是遵循安姆定律、克希荷夫定律、电流按阻抗分配原则。
有一篇论文,《建筑电气》2005年第6期“雷击建筑物时雷电流数值模拟系统的研究”。值得一看。
治学以诚
发表于 2016-7-14 13:32:01
入门者
发表于 2016-7-15 08:03:51
入门者怀疑,目前的防雷是否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入门者怀疑,目前的防雷是一种“花架子”。雷电保护粗看好似“铁桶”一样,进线有I级试验的SPD,后续配电设备有II级试验或III级试验的SPD等的保护。但应该得到保护的天面层设备、非地面层其它楼层的电子设备等即没有得到保护。
如果没有发生雷电击坏配电设备和电子设备,靠的是“运气”,一是某一栋建筑遭雷击的概率是很低的;二即使遭雷击,可能雷击部位一般在建筑物四角上,直接入雷点不在设备的正上方。但“运气”不会永远存在。
有的设计院的有识之士,已在非露天电梯机房的电梯配电中,冲破规范的束缚,设置了I级试验的SPD,这才是正道。
目前保护流程方式可适用木结构建筑物和专设引下线(接闪器与屋内钢筋绝缘)建筑物,因其雷电流走向,先从屋顶到地面,在地面冲击电阻形成的反击电位,再由下到上流向各配电设备和电子设备。
入门者
发表于 2016-7-15 08:07:29
该文作者从2011年到2016年一直来,大力推荐的雷电流计算公式 Iimp=0.5I/nm 也值得议一议。
“解读《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如何选择SPD” 3.3 屋顶用电设备的SPD一节,I就没有采用0.5I,而是采用了0.44x(1/n+0.1)I。
其实作者计算是对的,不死板硬套,才是采用实事求事的客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