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建筑电气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楼主: 入门者

[问题探讨] 相保电阻与线路回路电阻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18 11: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96#大鼻山:如果三相回路RφP= Rφ+RP,则能否类推出XφP= Xφ+XP? (我认为不能,或者说:Xφ或XP不应单独存在)

   “我认为不能,”是对的,《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三版式(4-50)无这等式,表4-25 第3、4分表,也无像线路电阻一样对应关系,有误差;

   “Xφ或XP不应单独存在”,不一定对了,其分析过程很复杂,也是本贴的标题为“相保电阻与线路回路电阻”,只想讨论电阻的原因。
入门者 发表于 2013-9-18 10:13

1、光讨论电阻而回避讨论电抗,这属于片面的;因为最终还是不解决问题啊;

2、我觉得电抗无法分离,还不是因为“有误差”,而是电缆电抗主要由容抗引起,故最好“相-中”或“相-地”一起说,其电抗才有意义。因此,类似“电缆多少平方的相导体电抗为多少多少”的说法,其实是不恰当的。
     
发表于 2013-9-18 11: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导体温度最多只对电阻有影响;导体温度对于电抗基本没影响。
这个应无异议。
 楼主| 发表于 2013-9-18 15: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106#大鼻山:1、光讨论电阻而回避讨论电抗,这属于片面的;因为最终还是不解决问题啊;

   但解决了问题的大头,误差最大的原因是电阻的误差引起,电抗可能也有误差,《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三版P158的表4-25的数据用用已够了,由于大多数情况下,阻抗三角形中的电抗边还是比较小的,有误差,但影响阻抗值已不大了。
发表于 2013-9-18 15: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3-9-18 16: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但解决了问题的大头,误差最大的原因是电阻的误差引起,电抗可能也有误差,《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三版P158的表4-25的数据用用已够了,由于大多数情况下,阻抗三角形中的电抗边还是比较小的,有误差,但影响阻抗值已不大了。入门者 发表于 2013-9-18 15:06

解决啥呢?单相短路,电阻不还是代入1.5倍系数么?难道你还改动它,取1.4或1.6什么的?
而电抗刚才也说了,导体截面和构造方式一定,则其电抗就确定了。电抗大小与短路温升无关。

啥也没解决
     
发表于 2013-9-18 16: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夜晚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摸老路……{:curse:}
     
发表于 2013-9-18 16: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关于1.5系数应跟保护电器动作时间挂钩的观点,倒值得思考。
此外,对那4-50公式,我还是狐疑满腹
 楼主| 发表于 2013-9-18 21:4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入门者 于 2013-9-18 21:47 编辑

回110#大鼻山:解决啥呢?

   像计算相中短路一样计算出初始接地短路电流,再根据保护电气的切断故障回路时间,根据初始短路电流和切断时间,用楞次焦尔定律  Q=0.239I*I*R*t 求得热量 Q,然后用估算法或用 热量、比热、质量、温度关系公式 Q=C*M*ΔT 求得温升ΔT,加上环境温度得电缆实际温度 T ,最后用公式 Rt=R20〔1+0.004*〈T-20〉〕求得电路切断时的实际电阻值,代替误差太大的、脱离实际的1.5*Rphp求出的相保电阻。最终求得短路后约20ms时的较为正确的实际短路电流值。

   当用断路器或漏电保护器时,按上述得出的短路电流,在路灯配电时,接地短路电流是,用1.5*Rphp计算出的1.4倍左右。

评分

参与人数 1E币 +10 收起 理由
大鼻山 + 10 思路是清晰的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9-19 08: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像计算相中短路一样计算出初始接地短路电流,再根据保护电气的切断故障回路时间,根据初始短路电流和切断时间,用楞次焦尔定律  Q=0.239I*I*R*t 求得热量 Q,然后用估算法或用 热量、比热、质量、温度关系公式 Q=C*M*ΔT 求得温升ΔT,加上环境温度得电缆实际温度 T ,最后用公式 Rt=R20〔1+0.004*〈T-20〉〕求得电路切断时的实际电阻值,代替误差太大的、脱离实际的1.5*Rphp求出的相保电阻。最终求得短路后约20ms时的较为正确的实际短路电流值。

   当用断路器或漏电保护器时,按上述得出的短路电流,在路灯配电时,接地短路电流是,用1.5*Rphp计算出的1.4倍左右
入门者 发表于 2013-9-18 21:43

严格说,这个20ms是针对瞬时动作的。此时的电阻放大系数1.5偏大;放大系数(瞬时动作)应该是1.5/1.4=1.08
你应是这意思吧?
     
发表于 2013-9-19 08: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3# 入门者
这里的短路电流计算,实际上存在着一个数学迭代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13-9-19 15: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114#大鼻山:此时的电阻放大系数1.5偏大;放大系数(瞬时动作)应该是1.5/1.4=1.08。 你应是这意思吧?

   最好不用“放大系数(瞬时动作)”,容易造成错觉,以为所有的路灯电路都可用这个数,应当根据不同电路参数特点,计算出实际的线路电阻R,然后参于 阻抗=√R*R+Xphp*Xphp 运算。最终计算出保护器切断故障回路时刻的短路电流值。
 楼主| 发表于 2013-9-19 15: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113#

   1.  热态(正常工作时)发生接地短路,计算初始接地短路电流,线路电阻应取短路发生时的热态电阻值。
  2.  路灯各段由于通过电流的不同,应分段计算出线路电阻,然后用串联电路运算法则,算出总线路电阻,或者只算初始段和末端段的电阻,取其平均值,再*段数,得到总电阻。
     
发表于 2013-9-19 15:5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样的话,短路计算者会崩溃……{:sleepy:}
 楼主| 发表于 2013-9-19 16: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118#大鼻山:那样的话,短路计算者会崩溃……  

   必须崩溃

   根据一篇路灯论文提供的表格资料,VV-5*16可以代替 VV-4*35+1*16,前者实际短路电流值与表中后者的电流近似相等。

  可见二种计算方法得到的经济效果差别是很大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E币 +5 收起 理由
大鼻山 + 5 嗯,结论不错~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9-19 20: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ccat 于 2013-9-19 20:56 编辑

路灯这种长距离、小电流的供电是挺特别的,线路升温不明显,短路灵敏度对截面选择影响大。
对升温不明显的线路,在计算电压降时也好、最小短路电流时也好,和一般线路用同一个温度是偏保守的。
《路灯配电系统若干问题的探讨》一文中,990m的线路,Ic 16A不到,选Ir1=20A,Ir2=50的断路器,按1.3的灵敏度系数,L-N短路电流要大于65A。
根据文中的表,VV-5x16为63A,刚好不满足。
文中的L-PE故障电流计算,也反映不出1.5的温度系数,也没说明电阻值是哪个温度下。
现实中也很奇怪,如果做路灯设计的都按1.5温度系数,那灵敏度余量应该是很足的,但现实中电击事故好像也不少。
其实,车库照明配电,很多也是2.5的线,电流也才5A不到,温度系数是不是也考虑放宽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热帖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建筑电气》杂志官方论坛 ( 蜀ICP备06020337号-1  

GMT+8, 2025-5-30 02:07 , Processed in 0.09950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