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注册
×
今秋十月,又一个金黄色的季节,我们将与《建筑电气》一起,迎来《建筑电气》而立之年的精彩。今年的金色会不会更多一些。
这三十年,看着《建筑电气》从季刊改双月刊,再到现在的月刊,我们都不禁心怀期待:什么时候会出半月刊。
季刊,九十天出一期,一期也就十几篇文章,每篇文章还篇幅受限。有道是:浓缩的都是精华。十几年前刊登的短短文章,字字玑珠,现今重温仍会发人深思,所谓“温故而知新”亦不过如此。
古老而永恒的技术问题被不断的发掘和完善,新技术和新思想在讨论中尝试推广。这些固然都是纸上谈兵,可实践行为只有在正确理论指导下才会具有其应有的理性和科学性。技术的时效性因期刊的高品质而被淡化。
季刊一晃十几年,彼时的作者,此时几乎都是业界的泰斗。其余几个呢?彼时已是泰斗!那时想读文章已经不容易,要在其中发表文章,可想而知,不是难,而是很难。
当年第一次给期刊投稿,辛辛苦苦攒了几千字,修修补补弄了几个月,工工整整的誊写清楚,高高兴兴的寄过去,几天就收到《收稿回执》。又过几天却被告知:稿件退回。还有什么“深表歉意……欢迎来稿,不吝赐教”云云。
人生刹那间变成黑白的。伤心、失望、自卑、沮丧……潮水般涌来,间或还夹杂些许怨恨。那感觉:难受。
当第一次收到《稿件录用通知单》时,还真有些不敢相信,按捺住内心的激动,认真把那张巴掌大小的纸片反复看三遍:是的,上面有“建筑电气杂志社编辑部”的公章红印,应该不忽悠。
唉,范进中举时的心理感同身受啊。诸多辛劳均抛之脑后,扬眉吐气感在心底滋生,虽不至于睥睨天下,却也能自觉高人一等,自信心在这一刻爆棚的同时,虚荣心也得到最大的满足。个中的喜悦,难以分享。唯有一声叹息:书生可怜。
这里不能不提到期刊的审稿专家,杂志社和专家们都很敬业。从论点的正确性到依据的针对性,或从文章的分段章节到用词造句,一篇文章不同痕迹多次修改是常有的事。
有篇稿子,被录用一年多了仍未发表。某天下班后,接到杂志社来电,专门要推敲这篇文章。电话里少不了技术切磋一番,彼此都觉得开眼长了见识。文章是如愿发表了,却耗费了杂志社的电话费,耽误的是审稿专家的休息时间。
打那以后,不是特别有心得的文章,也就不敢往这个期刊投了。天道酬勤兮,可是怎么能知道天平什么时候会倾向自己这一边。
弹指一挥三十年,虽然经历了多任社长和主编,期刊风格依旧,在行业内给我们这些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指引方向,醍醐灌顶,伴随大家共同进步,拉拔出一位又一位合格的建筑电气从业人员。
余,读《建筑电气》二十余载,受益匪浅,心存感激,无以为谢,故撰此短文,略表寸心。谢谢你们。
――完――
冷若冰 成都 《建筑电气》论坛 建筑电气技术板块
2011年9月6日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