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5-17 19: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入门者 于 2016-5-17 19:55 编辑
回122#楼rainmen_73的点评:
虽然只有一例,也是一个实验结果。《建筑电气》2014第4期30页 表2 接地故障回路阻抗现场测试记录表,是现场实测结果。
现场测试记录表,回路1,其长度110m,实测回路总阻抗(含变压器内阻抗、干线阻抗等)为1.68Ω。
实测时间为2013年9月24日-27日,是夏末秋初季节,可估算室温低于最高35度为30度。按室温35度,电路电流13A(持续载流量22A)考虑,根据热量Q、比热C、质量M、温度关系ΔT公式 Q=C*M*ΔT,正常工作时导线温度,从室温35度约升至50度计算。
根据导体实际电阻公式 R=R20x〔1+0.004*〈t-20〉〕,这个公式不会是错的吧!
30度时110m的线路导体电阻 R30=110x2x6.88x〔1+0.004*〈30-20〉〕=1574mΩ=1.574Ω(系数1.04)
由于2.5线的感抗相对线电阻太小,根据阻抗三角形,线电阻近似等于阻抗。可得变压器内阻抗、干线阻抗等阻抗为1.68-1.574=0.106Ω,末端线电压比例为 1.574/1.68=0.937(U0),与0.8U0值大相径庭。这比值,随着导线温度提高,基本不变。
50度时110m的线路导体电阻 R30=110x2x6.88x〔1+0.004*〈50-20〉〕=1574mΩ=1.574Ω(系数1.12)
145度时110m的线路导体电阻 R145=110x2x6.88x〔1+0.004*〈145-20〉〕=2270mΩ=2.27Ω(系数1.5)
楞次焦尔定律Q=I*I*R*t(J),实验结果不会违反这个定律吧!微断触动时间为瞬动,取10ms,短路电流160A,短路初始时的导线温度50度,110m2.5线路电阻为1.574Ω,产生的热量Q=160x160x1.574x0.01=402(J)。如果短路持续时间为2.6s,导线温度140度,110m2.5线路电阻约为2.27Ω,产生的热量Q=160x160x2.27x2.6=151091(J)。如果短路持续时间为2.6s,前者热量是后者的0.0027。如果后者是从50度升至140度,增值90度,如果近似按热量增幅正比于热量的话,微断10ms触动时间,温升约为90x0.0027=0.24度,即导体工作温度50度,发生短路,导体温度在触动时刻温度升为50.24度。
50.24度时的110m线路电阻 R50.24=110x2x6.88x〔1+0.004*〈50.24-20〉〕=1.697Ω,比短路前增加0.123Ω
上述导体145度的短路持续时间为2.6s取值,推导见后所述。
由上述近一步推算,可算出产生160A短路电流的理论长度。若按实际出发,回路实测电压为224V,C16微断瞬断电流为160A,实际需要线路总阻抗值 Z=224/160=1.4Ω,这是短路时阻抗值,其导线温度为50度,折算到室温30度时的电阻值为,50度时系数/30度时系数 为1.12/1.04=1.077,得30度时的线路总阻抗为1.4/1.077=1.3Ω。与实测差值1.68-1.3=0.38Ω,反求线路长度由110m线路电阻为1.574Ω,0.38Ω的线路长度得110/1.574x0.38=26.6m。所以该回路长度改为110-26.6=83.4m时,在工作温度50度,电源电压224时理论计算电流160A,使C16微断脱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