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5-14 14: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7、34# 的大鼻山回帖:
因时间关系,我就基本套用我昨晚的发帖了(分4个问题):
第一个:接地极相距多远,才叫接地系统无电气联系或者独立接地系统?我认为这是TT系统最核心、最需要明确解答、但也就最纠结、最含糊的一个技术问题,它也是我高度质疑TT系统的主因。该技术问题的定性,将直接奠定你我讨论问题的基调,也将左右你我论点的基本走向。
接地极到底相距多少米才算无电气联系呢?就凭人家德国佬这么采用了,所以我们就不问青红皂白、直接照搬?有谁进行过仔细分析和深究?你老兄一笔掠过的“估计是无利可图,没人愿意干赔本买卖吧”,恰恰就应该是我们必须深究、细究的“买卖”!
但是很可惜,我虽“深究”该问题多年,但迄今为止也没有十分圆满的答案;而我认为最大的收获,还是一日本知名专家的一本接地专著的主要观点:
一)如要做到严格意义上的无电气联系,则理论上要求接地极相距无穷远;
二)实际操作中,接地极只要足够远,也算“无电气联系”。且根据土壤电阻率的不同,接地极相距距离可以有所差别;
这第一条,几乎让人崩溃(估计TT系统也就此崩溃);幸亏还有第二条。但是多少才算“足够远”呢?印象中,原书好像也无明确答案。我后来又搜索一些佐证资料,才勉强认可:“当土壤为均匀,且为100欧米电阻率时,接地极相距20米,应是最适宜接受的距离”。
综上所述:
(1)TT系统要求接地极无电气联系,这实在太强人所难;而相距多少米才安全,弄得人人心里都没底;显然,TT还因此颇受场地条件的限制……。凡此种种,无不指向一个结论:TT系统的适用性很成问题;采用TT前,需要三思而后行。
(2)对于那些不论青红皂白或是不问究竟,就直接搬用现成规范标准的条条框框或某本小册子(如5米、10米之类的),我始终是报持着高度质疑、甚至鄙视态度的。
第二个:接地极相距20米,这具体是什么概念?为什么说它非常制约TT系统(尤其在路灯配电中)的使用?相距20米,这就表明圆心处发生电流入地故障时,半径为20米的圆周的边缘及其以外的电位均为0。这个要求对于灯杆处独立接地系统而言,灯杆就是圆心,因此要求相邻灯间距至少40米(2*20=40米)以上。而这对常规二、三十多米的灯间距而言,不啻于致命打击;而20米对于大多处于紧张用地的路灯箱变而言呢,更是晴天霹雳——到哪弄地去呢(市政用地也有红线要求的)?
第三个:为什么我总是说:室外路灯等电位,跟建筑室内等电位,其实相差甚微?为什么说等电位不应成为采用TN或TT的借口?按照我们本地TN系统的做法(其他不少地方也如此),灯杆处除了有其自身灯柱基础钢筋外,一般还另打有一根接地钢筋;而且保护线、人工钢筋、自然钢筋、电缆金属外皮、钢管、箱变外壳及基础等,都无一不彼此相通,这跟建筑物内总等电位联结能有多大区别呢?你看:室内做到的,室外它也做到了(而且相对于室内,室外还有一个独到之处:因室外空旷,触电反倒较易摆脱)。因此,任何人都不应该将是否做到等电位,来作为采用TN或TT的借口。
第四个(今天补充的):现有规范并无PE线断线故障保护之要求。哪些好事者自作多情、设计时还在考虑PE断线保护?大鼻山 发表于 2012-5-10 10:45
尺短寸长:
第一个问题
接地极相距多远,才叫接地系统无电气联系或者独立接地系统?
1、谁人不知“理论上要求接地极相距无穷远”( 居然还奢谈什么“几乎让人崩溃”)?放在实际工程中,我早已经说过“开什么国际玩笑”。
2、大鼻山有曰:
“接地极到底相距多少米才算无电气联系呢?就凭人家德国佬这么采用了,所以我们就不问青红皂白、直接照搬?有谁进行过仔细分析和深究?”
“但是很可惜,我虽“深究”该问题多年,但迄今为止也没有十分圆满的答案;而我认为最大的收获,还是一日本知名专家的一本接地专著的主要观点……”
奇了怪了,大鼻山看了“一日本知名专家的一本接地专著的主要观点”就自认“最大的收获”,而别人引用一下德国的数据立招大鼻山的“高度质疑、甚至鄙视”,似乎评判标准大不一致啊。
还有,不知大鼻山有没有发现,这位“日本知名专家的一本接地专著的主要观点”所引用的,可是您老人家“高度质疑、甚至鄙视”的“德国佬”在1949年书中的技术数据哦,这位“日本知名专家”还为此特别加上了这么一句“20m 的隔离距离作为现实问题是过严了……”。
第二个问题
就不用尺短赘言,大鼻山自己好好想想“这个要求对于灯杆处独立接地系统而言,灯杆就是圆心,因此要求相邻灯间距至少40米(2*20=40米)以上”吧。
第三个问题
对大鼻山的“因此,任何人都不应该将是否做到等电位,来作为采用TN或TT的借口”,尺短实在不愿再多费口舌,看本人的论文吧。
第四个问题
已经回答过:
不是“还在考虑PE断线保护”,而是在做对比。
大家对比着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