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3-8-27 15: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ed999 于 2013-8-27 16:00 编辑
把入门者的107#帖、ced999的162#帖、入门者171#帖重新复制在一起,顺序看帖,可以更明白一些。
这是入门者107#帖
再回80#ced999 :......电击防护(并非一定是金属性短路!)......
老是有人用非金属性短路来作“挡箭牌”,现在来揭揭“挡箭牌”的面纱。
先对电弧性短路说起,按线路压降为5%。还是按整定电流是16A例子说事,相线、N线、PE线等截面。正常运行时相线和N线的压降各为2.5%,即各5.5V。错误!只有单相供电才会如此!三相供电是压降几乎全落在相线上!
电弧性接地短路,必须选的终端配箱PE排电压值为50V,因为此电压是电击防护的分界点。此时回路上的电压分配为:相线也是50V,电弧电压120V(假定阻抗相位都相同),接地短路时,相线压降从正常的5.5V变为50V,按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增至正常电流的50/5.5=9倍,(错误!三相供电时,相线压降11V,倍数至多4.5倍!)即9*16=144A,按77#的发言“用溯高美 gG-16A,100A的电流下,其熔断时间小于0.4s”。我查得,当电流144A时,分断时间为250ms,这个数字对固定设备和手提设备都是安全的。(前面的电流倍数错了,结论自然也错了)
电弧性接地短路,短路程度会不同的。来分析一下电弧电压大于和小于120V的结果。
电弧电压大于120V时,根据回路电压分布,在PE线设备端电压,会小于50V,变得更安全。
电弧电压小于120V时,短路电流会变大,分断时间变短,也变得更安全。
其实,取线路压降为5%不现实的,因为配电箱后的分支回路的电压降不可能等于0。按措施09年版P99-P100的5.6.2第2款,取干线压降2%。PE线的设备端为50V电弧电压120V时,可计算得短路电流是正常电流的22.7倍,如用正常电流16A,短路电流为22.7*16=363A。熔断器、C型微断和塑壳断路器都能短时分断。(错误!只有单相供电时才会发生所谓短路电流是正常电流22.7倍的情况,而且是对配电箱用单相供电)
所以从防电击角度来说,对电弧性短路不应该用 5s 来说事。
请教ced999 :......电击防护(并非一定是金属性短路!)除电弧性短路外,还有其他什么类型,说出来,共同分析一下。
这是ced999的162#帖
对本帖的总体思路,我基本认同。
不过我提出几点看法,与你探讨(讨论的是107#所说的电弧性短路):
1、 对于5s适用场合,规范界定是“固定设备”,所以宜用固定设备的思路来考虑,即设备功率范围比较广,会从小于1kW直至几百千瓦。
可以假设一动力配电柜共N个出线回路,其中一个为功率30kW的固定式设备配电,额定电流约58A,出线开关80A(断路器、熔断器选相同规格),电缆采用YJV-1kV-4x25+1x16。
当相线、PE线的截面不相同时,相同电流在相线、PE线上产生的压降是不同的,若PE线上压降为50V时,相线压降为32V。
2、 在考虑导线的电压降时,不能仅考虑单相供电(单相供电时,电压降相线、PE线各50%),而要考虑在三相供电时,电压降几乎100%落在相线上。
并且按GB50052-2009的5.0.4.1,电动机端子处供电电压偏差允许为±5%,即正常状态时压降允许达到11V。
即使按干线压降2%考虑,其相线压降为4.4V。
3、 按照入门者在107#中的思路,电缆压降与通过电流成正比,若要求发生故障时设备外壳(也即PE端)为50V,则此时电流倍数为32/4.4 ≈7.3
故障电流为7.3*58A≈423A。
4、 查熔断器aM-80A的I-t曲线,熔断时间约10s;
若选用T1 160TMD R80,查脱扣曲线断路器动作时间为0.5~7s;
不能满足固定设备电击防护的切断时间要求、同一配电箱同时给固定式和移动式设备供电发生接地故障时的电击防护的切断时间要求。
5、只有单相供电时才会发生所谓短路电流是正常电流22.7倍的情况,而且是对配电箱用单相供电。请问在工程设计中,你经常或者总是采用单相的供电干线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