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问题
有一商住楼,主楼高45米,裙楼高12米,裙楼较主楼宽出8米.拟在主楼及裙楼屋顶女儿墙设避雷带做防直击雷装置,但甲方以影响外立面为由不允许在裙楼女儿墙设明装避雷带.解决办法之一可设暗敷避雷带,甲方认为主楼防雷装置已能保护裙楼,不需再设.问题1:在采用避雷带做防直击雷时如何计算其保护范围?2:商住楼算不算人员密集场所?回复:防雷问题
<P>防雷类别的确定应通过计算得出,但本工程即使按二类、45米滚球半径考虑,经计算主楼的避雷带已可保护裙楼,</P><P>因此甲方认为不需再设是有道理的,但裙楼防雷本身工程量不大,花钱也不多,为安全起见也可设计一暗设的避</P>
<P>雷带。避雷带防直击雷的保护范围与避雷针的区别是:后者为一伞形范围,而前者为一沿避雷带的似“人”形隧道</P>
<P>的范围。另外,个人认为商住楼应算人员密集场所。</P>
回复:防雷问题
支持二楼,安全第一回复:防雷问题
<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 <B>hbsjzsjy</B></FONT> 在(<I>2007-5-10 7:46:38</I>)的发言<BR>有一商住楼,主楼高45米,裙楼高12米,裙楼较主楼宽出8米.拟在主楼及裙楼屋顶女儿墙设避雷带做防直击雷装置,但甲方以影响外立面为由不允许在裙楼女儿墙设明装避雷带.解决办法之一可设暗敷避雷带,甲方认为主楼防雷装置已能保护裙楼,不需再设.问题1:在采用避雷带做防直击雷时如何计算其保护范围?2:商住楼算不算人员密集场所?</DIV><P><BR>1、裙房是否设置避雷,由滚球法确定;</P>
<P>2、暗敷避雷带须承担一定的风险。有些省份,如福建明文规定5层及以下可设暗敷的(大概是这样的意思)。但国标无明文规定。<BR></P>
回复:防雷问题
设暗敷避雷带,宜在建筑各大转角、突出处设避雷短针。回复:防雷问题
<P>可能还要考虑:</P><P>1、当地雷暴系数。</P>
<P>2、商住楼所处环境。</P>
<P>3、老实说,设了避雷带都不一定不被雷击。</P>
回复:防雷问题
防雷规范上对滚球法的定义为::滚球法是以hr为半径的一个球体,沿需要防直击雷的部位滚动,当球体只触及接闪器(包括被利用作为接闪器的金属物),或只触及接闪器和地面(包括与大地接触并能承受雷击的金属物),而不触及需耍保护的部位时,则该部分就 得到接闪器的保护。当该建筑为三类防雷建筑物时,是否应该是距离主楼避雷带60米内的裙楼都能得到保护呢?回复:防雷问题
<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 <B>hbsjzsjy</B></FONT> 在(<I>2007-5-10 20:52:04</I>)的发言<BR>当该建筑为三类防雷建筑物时,是否应该是距离主楼避雷带60米内的裙楼都能得到保护呢?</DIV><BR>不是这样的,此时裙楼能否得到保护与其外形尺寸有关,判断的标准应采用滚球法。<BR>回复:防雷问题
<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 <B>亮剑</B></FONT> 在(<I>2007-5-14 10:00:22</I>)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 <B>hbsjzsjy</B></FONT> 在(<I>2007-5-10 20:52:04</I>)的发言<BR>当该建筑为三类防雷建筑物时,是否应该是距离主楼避雷带60米内的裙楼都能得到保护呢?</DIV><BR>不是这样的,此时裙楼能否得到保护与其外形尺寸有关,判断的标准应采用滚球法。<BR></DIV><BR><BR>此回帖完全正确
回复:防雷问题
楼主看来是未理解滚球之精髓回复:防雷问题
<P>呵呵,关于防雷的问题最好去防雷论坛找"通天雷神",他是专家!</P><P>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设计人员是越做越保守,懂的越多越害怕呀。。。</P>
<P>国内关于雷击等自然灾害的研究也是有限的,作为设计人员应该严格遵守防雷设计规范,有不理解的地方多请教专家。</P>
回复:防雷问题
<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 <B>大鼻山</B></FONT> 在(<I>2007-5-14 12:44:14</I>)的发言<BR>楼主看来是未理解滚球之精髓</DIV><BR>正确.所以我才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因为规范及相关手册上只有单只及多只避雷针的计算应用,而对于避雷带的保护怎样计算本人不太了解,各位的回答似乎也不很具体,看来得继续学习滚球法的精髓喽.回复:防雷问题
<P>我是这么看的。</P><P>1、避雷带和避雷针效果是一致的。</P>
<P>2、把避雷带当作避雷针看待,计算时,取避雷带的最高点和距计算点的最近点这两个点,来计算避雷带的保护范围应该是可行的。</P>
<P>3、滚球法就是想象一个球,从顶上滚下,球半径由建筑物的类别确定。球外径为防雷装置的保护范围,球内径为非保护范围。</P>
<P>4、完全执行规范,还导致雷害,责任就不在人了。规范也不敢保证100%啊。</P>
回复:防雷问题
感谢各位的热心参与,在规范上找到了可靠的依据:屋顶已采用避雷网保护,为保护低于建筑物的物体,可用上述避雷网处于四周的导体作避雷线看待,用滚球法确定其保护范围是否保护到低处的物体。
页:
[1]